广东: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时间: 2025-09-22 20:21:45 来源: 中国统一战线
【打印】 【字体: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25年第7期刊发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的文章《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文如下: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广东省委统战部 广东省民族宗教委

  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552万人,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秉持“来了就是广东人”理念,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空间互嵌,实现各族群众和谐共居

  健全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为各族群众提供规范快捷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指导各族群众解决办理居住、就业、就医、社保、就读等民生问题,将公共事务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将民族类审批事项融入一体化平台,让各族群众平等享受“最多跑一次”的公共服务。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难题。广东省设立石榴籽工作室、籽籽连心议事亭、法律服务中心等200多个,在语言学习、心理适应、急难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予关怀。支持新疆驻粤工作组成立7个临时党支部,加强对新疆来粤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提高各族群众交往交流能力。2018年以来,广东省持续开办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累计培训约20万人次,有效提高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交流能力。广东省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补助民族班办学,鼓励各行各业积极探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举措,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增进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文化互嵌,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打造民族特色文艺精品。各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亮点,深人挖掘并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继推出一系列民族特色文艺精品,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氛围。以维护国家统一为主题的粤剧电影《谯国夫人》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奖”,以促进汉藏融合为主线的粤剧《文成公主》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瓢瑶田地间》《瑶山那抹红》等反映南粤大地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作品深受人民喜爱。深化文化浸润。坚持“两个结合”,积极传承发扬广府、潮汕、客家等岭南特色文化,推进“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兴建、修复广州市南越王博物院、东莞市中华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清远市中国瑶族博物馆、江门市梁启超故居等一批文博场馆,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促进各族群众文化交融与情感共鸣,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经济互嵌,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着眼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广东北部生态区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以广东北部生态区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为大框架,串联起全省3个自治县、7个民族乡、167个多民族聚居村,建立总投资额1000亿元的省级项目库,民族地区形成了以交通干道为主干,以农业文旅项目、工业产业园和特色小镇为枝叶的发展布局。发展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推动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与连州市以清远民族工业园为基础共建产业园,实现每个自治县都有省级产业园、每个民族乡所在的县也有1个省级产业园。连南瑶族自治县获批国家民委“共同现代化试点”,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高新区入选2023年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批省级节水型标杆园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先后创建国家级有机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国有机农业(水稻)示范基地、广东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从工作机制、牵头任务、政策体系、改革项目、试点创新、纵向帮扶等方面设置考核任务和指标,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创建乳源高山蔬菜、连南稻鱼茶、连山丝苗米等特色产业园,积极打造一批民族地区生态宜居特色村,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社会互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积极吸纳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出台惠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依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技能和职教平台,拓展各族群众在粤就业渠道。深圳以创新创业吸引125万少数民族群众,汇聚各方人才;东莞发挥“最具包容性城市”优势,开展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就业帮扶,吸引95万少数民族群众在东莞就业创业;珠海、惠州、汕尾等市打造互嵌融合共事模范企业,实现各族员工享受均等服务。推进跨区域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粤港澳青年之家”“台湾青年岭南行之交流体验营”等品牌,发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作用,促进粤港澳台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坚决扛起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东西部协作的政治责任,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援藏援疆工作与粤桂、粤黔协作,在受援地打造疏附工业城、草湖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带动当地数十万人就业。建成新疆第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发起“粤疆同心救治结石宝宝公益行”援疆项目,救助喀什地区贫困家庭结石患儿近160名,“2024年‘石榴籽杯’青少年校园足球友谊赛暨夏令营活动”和“‘粤新一家亲、共绘同心圆’第二届粤喀篮球嘉年华”入选国家民委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协同发力壮大民族工作力量。广州市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抓手,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行动,促进各族群众“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人社区、群体融人社会”,打造“我在广州有个家”等品牌。珠海市发挥区位优势,持续开展“中华民族青年学习交流营”等活动,每年有近2000名港澳青年参加。佛山市发挥企业和基层民族团结进步组织力量,吸收各族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心理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全方位宣传教育网络。深入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利用地标广告、地市融媒体等宣传阵地,创建1000个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和近千个基层示范点,打造“文明广州”“创新深圳”“敬业佛山”等“一城一品牌”,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连续14年精心组织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联谊,制作电视节目《民族同心圆》128期,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立体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社会面和基层一线全覆盖,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大力抓好成果转化和宣介。结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和“港澳台侨卷”编纂工作,深入挖掘岭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历史实践。结合小学《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学《中华民族大团结》、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使用,积极开展课程展示活动,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标准化创建命名13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10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30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集体、6名个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持续擦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