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侨新村和平路10号的暮色中,印尼华侨联谊会的灯光与歌声交织出温暖的光晕;舞台上,著名歌唱家张明敏饱含深情地唱响《我的中国心》;侨眷后代们娓娓道来历史……2025年5月15日,广州华侨新村迎来奠基70周年,一连串精彩活动讲述华侨与祖国的双向奔赴。
在岁月的长河中,广州华侨新村不仅是历史建筑的集群,更是华侨文化与华侨精神的生动注解,更是全球侨胞的“精神坐标”。无论是归侨先辈还是新一代侨眷,他们都在这里投身创新创业。
70年过去,华侨新村的故事始终以家为原点、以业为纽带、以国为归宿,汇聚成中国侨胞心系桑梓的精神图谱,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书写着侨胞与祖国同频共振的篇章。
回家▶▷
叶落归根把家还
穿过华侨新村的牌坊,盎然绿意在一年四季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就像著名归侨散文家秦牧晚年在这里居住时候写下的《花城》一样,独特的南洋风情构成了归侨的“家”。
转进深深的小巷,一栋古色古香的小楼就是归侨“云姨”赖云云的家。1958年回国,云姨跟随父母在福建生活学习后,1983年至今一直住在这栋小楼里。
“原汁原味”的石米墙、半圆形的小阳台以及从兴建时候就种下的果树都保留了70年间归侨在这生活的印迹。寻迹和平路、团结路、爱国路、友爱路等道路,177座独栋小楼和近300套公寓组成了“新中国华侨第一村”,也是初期众多归侨的家。
时间回到1954年7月,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在广州筹建华侨新村”的提案。1955年5月15日,“新中国华侨第一村”正式动工,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为庆祝华侨新村的建设赋诗写道:“广州好,侨伯构新村。出国饱尝漂泊苦,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
这样的愿景也成为了现实。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充分考虑华侨在海外居住习惯和广州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佘峻让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在广州落地,融入本土化的特色。如今走在华侨新村,仍能想象出那个时代华侨“回家”的景象。
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侨二代王健生的心里,却是关于父亲王海志的记忆。“他从马来西亚回国后,就加入了华侨新村的建设,平时工作非常忙,常常见不到他。直到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广州市1991年给他颁发的纪念品。”王健生一边回忆一边给大家展示着老照片,走在华侨新村,一草一木都似乎有着他父亲劳动的影子。
像王健生父亲一样参与华侨新村建设的归侨还有许许多多。65万平方米的家园里,爱国侨领王源兴、方君壮、李祝朝、刘家祺等众多杰出归侨代表人物和粤剧红派艺术大师红线女、著名散文家秦牧、中国第一代留洋油画家余本、歌唱家张明敏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居住或为华侨新村献计出力。
这个“家园”不仅仅是为归侨们提供一个居住的地方,而是考虑到他们衣食住行以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村内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成立归侨联谊会、居民自治组织、法律援助工作站,兴办侨小、幼儿园,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归侨侨眷在此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如今的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就是当年侨二代们成长的乐园。
“那个时候的华侨小学是设有住宿的,很多侨胞们没有办法长期在国内,他们就将小孩送到学校寄宿,学校的老师也是侨胞,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看着这些孩子。”云姨回忆。
侨二代刘文详也在华侨小学读书成长,如今他已经成为广州华侨新村归国华侨联谊会新一任的秘书长。他表示:“我们每周都会组织活动,侨胞们在这些你来我往中进一步加深家国认同,这样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如今,越秀区通过华侨文化赋能,在华侨新村持续推动“五新”治理——新貌展韵,“绣花功夫”推进侨村微改造;新业聚能,“科创+文创+侨创”三创融合激活产业生态;新治筑基,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新力赋能,多元协同构筑服务矩阵;新侨接力,薪火相传续写家国情怀,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老侨村焕发新活力。
立业▶▷
创新创业有活力
拨动虚拟的“琴弦”,一曲曲动人的歌谣从电子吉他上飘出,在广州市拿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拿火科技”)的研发中心,一把把设计新颖的吉他是科技与时尚相融合的产物。“我们从2020年左右搬来这里,与商务写字楼不一样的氛围也为创造带来了灵感。”拿火科技总裁助理方子力表示。
沿着安静的道路往里走,SeeD席地的小花园里,社区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大自然的课程。主理人Cara表示,从英国回来后,希望找到一个不同于传统商业区的地方,将艺术与可循环经济结合起来,这个独立的花园小店就在华侨新村扎根了。
像拿火科技以及SeeD席地这样的企业或独立小店在华侨新村随处可见。这些企业由海归人才创办,形成了独特的侨创企业集聚效应。同时,辖内医疗健康产业集聚,包括全球生物制药领军企业诺和诺德、内窥镜设备专家奥林巴斯以及创新医药交易平台省药交中心等。
事实上,早在2020年3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已经获批的《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其中明确,华侨新村要提升文化旅游、休闲办公等功能,塑造集总部办公、宜居社区和历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SOHO典范社区”。越来越多企业和小店,在华侨新村“立业”。在街道的产业引导下,华侨新村不再只是一个“落脚地”,创新创业发展的根系随着华侨文化的延伸扎得更深。
“因为看中越秀的医疗资源,我们从2017年就把公司从白云区搬到华侨新村,我自己也把家从天河搬到了这里。”广东健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惠玲说,以华侨新村为中心,周边的医院资源基本上都已经成为游惠玲的合作伙伴,如今,他们也已经成为智慧医疗领域的龙头企业,“我们近几年也在努力向制造转型,努力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而在广东皓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东旗的眼里,企业愿意扎根于此,或许与华侨奉献祖国、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基因有关。从“安居”到“乐业”,赓续奋斗的“华侨”精神也为这片土地营造了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在团结路那边办公,后来又搬来了牌坊这边,兜兜转转都一直在华侨新村。”曾东旗说,华侨新村虽然安静,但是却涌动着拼搏奋斗的精神。
从1955年南洋归舟靠岸的行李箱,到如今智能吉他奏响的创新乐章,这里始终是游子们泊岸的港湾。成家立业,安身立命。从“新中国华侨第一村”到SOHO社区,最朴素的愿景在这里化为敢为人先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华侨新村社区充分发挥“侨”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科技文创SOHO社区创新街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白天,这里是创意迸发的办公空间;傍晚,这里变成充满南洋风情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这种“科创+文创+侨创”的融合发展模式,让老侨村焕发出新的产业活力。
爱国▶▷
心系祖国血脉浓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5月15日广州华侨新村奠基70周年系列活动上,华侨小学校友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歌声激昂,爱国之情溢满全场。随后,印尼爱国归侨王源兴的外孙陈昆、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孙子马俊、菲律宾爱国归侨黄长水的孙子黄楚基、澳门爱国实业家何贤的孙子何敬康等华侨新村的建设者、捐资者、名人居住者的后代,共同讲述《往昔・侨爱筑家园》《今朝・祖国护侨情》《明日・侨心向未来》,带领现场观众纵览华侨新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一场活动可以感受70年来党和政府对华侨一如既往的关心关爱和华侨始终如一的爱国爱乡情,而在华侨新村生活工作的人,更能读懂“侨爱祖国,祖国爱侨”的双向奔赴。
在华侨新村爱国路8号囍园三楼,囍园咖啡创始人陈洪彪正在会见客人。最高峰的时候,这个小房间一天接待70位客人。一波接一波。而每一次客人走进店里,都会听到店员的一声“欢迎回家”。
“当年归侨们的爱国情怀落实到最后,就是把家安在这里。”陈洪彪说,“以前归侨们回来是受到建设祖国使命的召唤,现在祖国强大了,华侨们需要一个‘靠山’,寻找一个‘根’,增强国家的文化荣誉感,更多华侨更愿意回来,寻找更好地发展机会。”
作为华乐商会分会场和“华·才社”人才交流空间,囍园咖啡与街道联动开展多场商务洽谈、调研座谈、人才沙龙活动,构建良好创业生态。“2024年‘华·才社’助力引进优质企业10家,提供有关人才线索10条,其中专项引才有效线索陈博士(女)就是在该咖啡馆的活动中链接而来。”华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华侨新村始终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心灵的归宿。70年的岁月,它见证了海外侨胞对祖国的眷恋、牵挂与无私奉献,也铭记着祖国对侨胞的温暖怀抱与深情关怀。从过去归侨们为建设祖国、筑起家园而拼搏,到如今华侨新村以侨为桥,吸引着更多心怀爱国之情的人才和资源汇聚。这份爱国情怀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华侨新村前行的道路。让“侨爱祖国,祖国爱侨”的佳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